秦镇在户县城区东边正东方向,算作户县的东大门。和长安五星乡隔河相望。中间隔了条沣河。大家现在到秦镇会发出一个疑问。秦镇这地方。没有水稻不种植稻米。他哪来的米皮?又因何以米皮出名?
沣河沙滩规划
带着这样的疑问?大家可以到沣河边上转一转。顺着沣河往南走一走。其实秦镇在以前,也是水产丰富的鱼米之乡。因为有沣河充沛的水源滋润供养。像秦镇附近的村子,南稻务北稻务,他就是以稻务为村名的。那个地方之前驻扎的军队,专门从事稻谷的生产。所以就叫南稻务北稻务。在去东大的路边,七八年前的我还见过人们在地里面插秧。仿佛南方田地里常见的那般。所以秦镇以前在陕西这边还属于一个水稻的主产区,他是种稻米的。
早些年,秦镇附近的水田插秧
那么秦镇米皮是怎么来的,又因何而出名的呢?这里面有一个,故事传说,现在已经不好考证,但大家都这么口口相传。这是在秦朝的时候,有一年秦镇这地方大旱遭了灾。因为天气无常,有几年涝就有几年旱。那年的大旱,导致水稻稻谷都干瘪、大面积减产。但是朝廷征税要收,且要求颗粒饱满,能过验收才行。当地人这下犯了难,肯定是交不上当年的赋税的。但秦朝以法家治国,秦法严酷。不上税轻则坐牢,重则发配的。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有个叫李十二的主动站了出来。说是要去咸阳,面见秦始皇。陈情请求赦免大家不交税或者交不了税。大家也没有别的办法,就死马当活马医。就这样,李十二就来到了咸阳皇宫外面,等待秦始皇的召见。秦始皇呢虽然残暴,但毕竟职责所在嘛。接见了李十二。李十二说有祖传的手艺,制作的美味佳肴要进献给皇上。就呈上了自己用干瘪的稻米磨碎做出的上好的美味面皮。秦始皇吃了之后赞不绝口,连说very good.。这个时候地方官就表奏了那个地方遭灾的事实。李十二也不停的在磕头。于是,秦始皇龙颜大悦,就免了秦镇这个地方当年的税赋。为当地人留下了度过灾年的口粮。
秦镇米皮图
这样李十二回到秦镇以后就成了大家心目中的英雄,受到了热烈的拥戴和欢迎。后面的李十二去世之后,秦镇当地的人,一来为了纪念李十二,二来这个米皮确实好吃。就把他制作米皮的技术。给代代相传了下来。后面又经过不断发展,无数人的不断的调整。从制作到配方到配料。终于把米皮的名片打出了招牌。在之前有一段时间特别火,过了沣河大桥进入户县的秦镇桥头。一家挨着一家全是祖传米皮店,中央电视台都做过专访,秦镇米皮制作手艺还开办了培训班。现在的秦镇本地也有好多人在外地开店,就卖秦镇米皮和肉夹馍,生意也都很好。
秦镇米皮配的糖糕、黄酒
我们这边有一个秦镇人,独具超前眼光,避开秦镇密集的米皮店。在通往县城和秦镇正中间高速路口的地段,开了一家规模秦镇米皮店。那个地方也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好停车吧、也可能是风水好吧,生意奇火。早上八点开门,到晚上八点关门之间人就不断,无论任何时候去,去的人在那吃,然后还有往家带,还要给亲戚朋友带。我有一次想给朋友带,就问拿回家放冰箱可不可以?店家耿直地告诉我,那样会变味,然后就做罢。
那家生意之所以特别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个老板研究这个米皮调味配方,研究了好几十年。个人理解配方是一回事,但是配方的应用是另外一回事,因为配方是死的,但是人的口味还有材料随环境变化,中药里边不是讲究道地吗?在主产区特定的地方,种植出来的药材是到地的,换了地方水土,它这个药效各方面都会出问题,导致这个方子没有效果。他这个秘方配方,我想也是同样的道理,第一是原料道地。他的方子也要不停的因社会环境,人的口味不断的调整优化。那个度是一个感觉。可能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但是他通过几十年的钻研,对那个东西已经是拿捏得非常好了。一闻一尝,马上就能判断出来哪个多哪个少或是哪里出了问题,而且这个配方肯定是和季节也有关系的,冬天的时候,夏天的时候,肯定也是有变化的。这个和我们传统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我们传统人理解,就是这个方子是死的。一成不变的,其实不是那样的。一个好的方子,他经历几代人的传承,几代人不断的调整优化。换言之,对于普通人来说,就算给你一张真的方子。你也没办法做出原汁原味。这其中可能就是这个道理。
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欢迎大家讨论。
Copyright © 51找加盟网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400-400
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咨询请细致,以便成功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