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图片由陈征摄
本文作者/顾筝 韩小妮
这些天,你的朋友圈里一定有上海朋友晒出了两个月来喝到的第一杯奶茶。
上海是众所周知的“咖啡市”,但奶茶在上海一样有故事。
01
“珍珠奶茶真好喝。” 2002年开播的海派喜剧《老娘舅的儿孙们》中,阿庆喊出了这样一句“名言”。
对于看电视长大的上海小囡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
视频网站上甚至有UP主专门找出了全剧首句“珍珠奶茶真好喝”的片段。
有网友留言说:“为什么我现在爱喝珍珠奶茶,就是因为阿庆这句话!”
也有人畅想:“如果奶茶店开到现在,阿庆也发财了。”
“手作奶茶流行起来后,说不定现在是上海滩老牌子了。”
其实,上海人最初接触奶茶这一饮品的时间,还可以往前推十多年。
我们翻了翻上海的旧报纸,发现至少在1989年,报纸上就刊登过速溶奶茶问世的简讯。
这款“国内首创”的速溶奶茶名叫“乐氏”,由上海久乐食品厂生产。
简讯中称,“这种固体饮料,采用新鲜牛奶、上等红茶汁、优质白糖等原料精制而成”。
此后,报纸上又陆续刊登了各种品牌速溶奶茶的广告↓↓
汤姆奶茶广告,1991年12月14日刊登于《解放日报》。
▼
必是高级速溶奶茶广告,1992年6月13日刊登于《文汇报》。
只是显而易见,它们在市场上并没有激起太大的火花,跟日后“绕地球40圈”的香飘飘无法同日而语。
02
要说上海人真正开始了解珍珠奶茶,和上世纪末走红的红茶坊不无关系。
这种有别于老上海茶馆店的新式茶馆,最初在台港地区流行,随后在上海遍地开花。
到1998年,媒体作了不完全统计,“在近3年的时间中,沪上大大小小的红茶坊已开出了140余家”。
1998年7月18日《文汇报》上关于红茶坊走红的报道
其中有两家连锁,上海人到现在还有印象:
一家是店堂里贴着对联“缘来惜缘,缘尽随缘”的圆缘园;
还有一家上次我们写魔都“初代网红”餐厅 的时候,被不少人cue到,那就是仙踪林。
来自台湾的仙踪林,主打“森系”风格,青藤垂拱,原木悬顶,绿树环抱岩洞,还有用鹅卵石砌成的吧台和石墙。
而它最大的特色是秋千座,颇受女孩子和小朋友欢迎。
我们有读者留言说:“仙踪林,那时候和闺蜜碰头都会约,时代的眼泪。”
这些红茶坊里有两大招牌饮料:
一个是“泡沫红茶”,顾名思义,是在红茶中加入糖和冰块,经机器搅拌摇晃后产生丰富的泡沫制成;还有一个就是珍珠奶茶了。
1998年2月27日刊登在《解放日报》上的手摇泡沫红茶照片 /周红钢 摄
点一杯泡沫红茶或是珍珠奶茶,价格约在12-20元之间。如果想要吃点简餐,大约要花40-50元。
对比1998年全市职工约993元的月平均工资,喝珍珠奶茶可以说算是一种高消费。
当时的媒体报道称,泡红茶坊,是“沪上很多年轻人过夜生活的方式”。
1998年12月13日《文汇报》上关于红茶坊的报道
报道中采访了一位在合资公司工作的王小姐。
“每个星期,她总要花两、三个晚上去红茶坊,要上一杯香浓醇和的珍珠奶茶,一个人静静地坐着,把当天的工作理一个头绪。”
她说:“平时工作压力挺大的,所以下班后就喜欢一个人到红茶坊坐坐,在茶坊安静的环境中让心情平和下来。”
也有一些年轻人是去红茶坊聚会的,对他们来说,茶不是重点,主要是为了找个地方打牌、“茄山河”、谈恋爱。
对上海的80后来说,没在红茶坊通宵打牌过,人生是不完整的。
红茶坊的这一功能,一直持续到后来的避风塘“18元畅喝”时代。
避风塘的“18元模式”从新世纪初一直持续到2008年
有的人习惯坐下来先点好珍珠奶茶、现烧咖啡和冰激凌三样,“随便吃,吃得穷凶极恶都不要紧”。
03
也许是因为红茶坊在上海太过风靡,2000年初,上视推出了一档情景喜剧与当时东视的《老娘舅》打擂台,名字就叫《红茶坊》。
不过就在那一年,上海人喝珍珠奶茶的方式迭代了,专卖奶茶的奶茶铺在大街小巷流行起来。
在我们翻旧报纸的过程中,发现早在1995年的时候豫园就出现过一家珍珠奶茶专卖店,销售“由红茶调制,满口浓香,清洌解渴”的“台中黑珍珠奶茶”。
1995年这则台中黑珍珠奶茶的广告称其为“高品位食品”
但走在太过前列,反而被时代湮没,奶茶铺在上海的红火得进入新世纪之后。
2000年8月23日的《申江服务导报》上这样写道:
“如今,想喝珍珠奶茶,如果还花20多元去大小茶坊正襟危坐,有点‘老土’;在街边大大小小的奶茶铺里,你一样可以领略到珍珠奶茶的独特风味。”
“手拿一杯方便装的珍珠奶茶边喝边走,早已是大街上频频出现的流动风景。”
上海滩初代珍珠奶茶连锁品牌有“快可立”、“乐乐杯”、“8+8”、“可爱杯”、“有意思”等等。
若干年后在上海走红的奶茶品牌还有街客 /2008年8月23日《新闻晨报》
开设在上海展览中心的一家“有意思”分店,生意最旺的那一天卖出了2万杯珍珠奶茶。
群雄争霸的局面使得街头珍珠奶茶的价格降到了5元上下。一些新开设的品牌为了抢占市场,干脆在午饭时段打出了2元特价。
当然就算卖特价,商家也不会亏本。
最早进入上海的珍珠奶茶品牌“快可立”的总部代理商当年曾透露过,加盟店的利润在70%左右。
那一年,以玩溜溜球出名的台湾“郭大王”郭恒均也加入了卖奶茶的行列。要是你还依稀记得这个名字,恭喜你暴露年龄了。
凭借溜溜球走红的“郭大王”郭恒均,相信上海的80后都有印象。
1990年,“郭大王”把溜溜球带到上海,在校园里巡回演出,一度掀起风潮。
城中举办了数次溜溜球大奖赛,电视台都做了转播。
“郭大王”还顺势开发了“溜溜球”小蛋卷,买"溜溜卷"送"溜溜球"。
不过,流行的热潮总是后浪推前浪,随着“溜溜球热”渐渐沉寂下来,2000年,“郭大王”又回到了上海,开了一间珍珠奶茶铺。
听说,他兜里总揣着一个溜溜球,有时会在孩子们面前表演。
在千禧年的那一波珍珠奶茶热潮中,面包店、杂货店、超市都纷纷卖起了奶茶。
就连南京西路上的老牌西点房凯司令里,也出现了自制珍珠奶茶。
但几年后,奶茶塌房了。
奶茶不含奶,是对它一针见血的指控。
当时有记者去不同的奶茶店采访,老板们都开诚布公地介绍了奶茶的调制过程:
红茶粉、奶精、数十颗珍珠,加水“调一调”。
2010年8月23日《新闻晨报》上关于奶茶不含鲜奶的报道
他们不藏着掖着,是因为这是当时奶茶制作的统一标准。
作为一样新兴事物,国家并没有针对珍珠奶茶这类现制现售饮料制定质量标准,添加剂的含量也没有限定。
对于要赚钱的老板来说,市面上一杯奶茶卖四五元,只能靠低廉的原材料来控制成本。
奶精,25公斤,价格250元至350元不等;茶叶,500克一包约为10元……
核算下来,原材料加外包装(塑料杯、吸管、封口膜),一杯珍珠奶茶的成本是1.5元左右。
如果在小学附近开店,小学生消费能力低,一杯最多卖到3元,就要选择价格更低廉的奶精。
掀开了奶茶制作背后的面纱,妈妈们有了理直气壮的理由劝说孩子:你看,奶茶不健康啊。
在2005年到2008年,对奶茶行业的负面报道时不时就见诸报端。
紧接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到来使得一大片“品牌”死去,奶茶行业的第一波高潮基本退去。
04
不过即使被妈妈耳提面命,但上海小囡还是会忍不住奶茶的诱惑。
而且在记忆里最好喝的那一杯,往往是在学校附近的某个小铺子里。
1992年,三十多岁的卞根琴下岗后,在虹口的霍山路上摆了个小摊。看孩子们放学,是她摆摊的乐趣。
“阿拉附近格辰光有中学、有小学。老城区小孩放学老闹猛的,人不要太多噢,路上走都不好走。”
那时的她根本不会想到,自己的“阿姨奶茶”日后会在提篮桥饮食圈里成为一块响当当的牌子。
从路边摊到小铺子,卞根琴阿姨一直在提篮桥卖奶茶。 /杨眉摄于2006年
刚开始,她只卖血糯米赤豆羹,装在泡沫塑料的“草帽碗”里,1块钱一小碗。等到天热,又增加了水果羹和绿豆汤。
说起来,用血糯米做的点心也算是一种上海特色。
上海80后小时候都吃过一种血糯米雪糕,一粒粒细长的血糯米肉眼可见。
咬上一口,有着浓浓的奶香,当雪糕在嘴里融化的时候,里面的血糯米咬起来特别有嚼劲。
看到台湾的珍珠奶茶在上海流行起来,“刚开始要十几块一杯,好像有钞票人才好去吃”,2000年左右,卞阿姨也卖起了奶茶,不过走的路线是错位竞争。
“我卖老小的杯子,比一次性杯子还要小一点,只卖1块5角。”
不仅价格实惠,卞阿姨还创造性地把熬到爆开的血糯米和香滑的奶茶配在一起,味道竟然很搭,结果生意越做越红火。
血糯米奶茶是卞阿姨自创的特色 /来源:CFP
“有些小孩好白相(好玩)唻,没钞票,跟我讲:阿姨,一块钱我明天给侬,侬今朝(今天)给我先吃一杯好伐?”卞阿姨回忆说。
佳影1999年出生,她的“奶茶快乐老家”也是学校附近的铺子。
她记得初中时,学校旁边的曲阳家乐福对面开出了一家名叫“1点点”的奶茶店。
随着1点点的出现,奶茶进入“定制”时代 /来源:界面新闻/CFP
第一次喝,佳影和好友还有点“洋盘”。服务员问:你们要几分糖?
她们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怎么选。“后来选了全糖,齁死了。”
2012年在上海开出首家店的1点点,是在COCO茶饮和快乐柠檬的夹击中发展起来的。
佳影记得,学校附近早就有了一家COCO。
但1点点给了这群平时下课去买正大鸡排或者肯德基的初中生一点点新的体验——奶茶可以选茶底,可以加鲜奶,还可以免费加小料。
而且贵起来,可以达到20多元一杯。
对佳影和她的同龄人来说,除了喝的功能外,奶茶还有特殊的意义。
高三那年,学业紧张,高考倒计时悬在每个人心中。班主任有的时候会请大家喝奶茶。
还有年长的数学老师,其实并不能get奶茶的吸引力,但她知道孩子们喜欢,就会请年轻老师帮忙点单,或者直接把手机给学生,让他们自己点。
“回忆高中,那是特别开心的事情之一。”
05
进入2010年代的奶茶,应和着上海人的口味进化,从有得吃慢慢转化为吃好的、吃健康。
真正的茶底,真正的牛奶,成了奶茶最基本的标准。
而要出挑,还得有绝活。
到2017年,奶茶界搞了一件大事。
年初在人民广场开张的喜茶,给大家带来水果、茶底、奶盖的新体验。
与此同时,关键词还有排队N小时、每人限购3杯、黄牛250%加价、实名制购买。
平均30元一杯的奶茶,排队者众,让从三四元一杯喝起的80后有点看不懂。
但后来看不懂的事越来越多。
因为这一年是上海人将排队精神发挥至极致的一年,之后有越来越多需要排队的食物,被称为网红食品。
2017年2月喜茶在人广来福士刚开张时生意火爆 /来源:CFP
随着喜茶一起兴起的,有乐乐茶、奈雪的茶,KOI等等……
佳影大学毕业后进入美食公众号“企鹅吃喝指南”做编辑。她专门研究了奶茶,发现上海的奶茶店非常卷,但几乎没有卷的余地了。
她去探访的新店,已经不拿奶茶做卖点了,反而是通过杯子或店面装修做卖点。
因为现在在消费者的心里,可以接受一杯20多元的奶茶,但要喝到鲜奶,吃到鲜果,有好一点的茶底。
大家用自己的嘴巴投票,提升了奶茶行业的整体水平。
佳影在市中心上班,常常会点各种新店的奶茶喝。但有的网红奶茶店,她到现在也还没排上队。
对她来说,奶茶依然有特殊意义。
过年时,她会点奶茶来当年夜饭的饮料。“我80多岁的奶奶很喜欢喝奶茶,我们就会满足她的愿望,点给她喝。”
前年过年点的奶茶,左边那杯是佳影奶奶爱喝的。 /受访者提供
和佳影一样,从小喝着奶茶长大的上海小囡,奶茶对他们也具有特殊意义。
卞阿姨当年的那些学生客人某一天还会回来,带着自己的孩子来买奶茶。
“他们小辰光背着书包,真的老好白相的。现在自己做姆妈、做阿爸了,跟小孩讲:喊‘阿娘’!喏,倷姆妈在这里吃大的喏。眼睛一眨,真的快!”卞阿姨感叹说。
去年7月15日,随着北外滩旧改,“卞阿姨奶茶店”在营业20年后画上了句号。
那一天,大家从四面八方过来,甘愿排队3小时,也要最后再喝一次卞阿姨的奶茶。
去年夏天最后一天营业,卞阿姨的奶茶店不断有人来排队。 /陈征 摄
一直到那天晚上23点23分,卞阿姨才结束营业。
参考资料:
1. 舒明,《“茶坊”为什么这样“红”》,文汇报,1998年07月18日。
2. 潘煊,《红茶坊走“红”申城》,解放日报,1998年07月20日。
3. 陈琳琳、陈颖,《无拘无束红茶坊》,文汇报,1998年12月13日。
4. 李艳秋,《卖珍珠奶茶真赚钱》,新闻晨报,2000年06月22日。
5. 夏晓岚,《珍珠奶茶街头飘起茶香》,申江服务导报,2000年08月23日。
6. 羊小道、一依,《港台派 激活上海》,申江服务导报,2003年11月12日。
7. 也风,《打牌?约会?》,上海星期三,2001年06月27日。
8. 陈里予、王一,《果味奶茶不含天然水果,无鲜奶奶茶成本最低只有五六角钱》,新闻晨报,2010年08月23日。
9. 张志伟,《仙踪林传奇》,三联书店,2001年3月版。
- END -
写稿子:顾 筝 韩小妮/
编稿子:韩小妮/ 写毛笔:杨 卓/
做图片:二黑/
拿摩温:陈不好玩/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Copyright © 51找加盟网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400-400
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咨询请细致,以便成功加盟。